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李沐子 实习生 裴一凡配资服务
2025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。岁月流逝,但通向胜利的道路,为世人所永远铭记。潮新闻记者走访浙江省内多个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点位,缅怀英烈、传承精神,更探寻胜利之路的昨天、今天和明天。车入义乌上溪镇,山道盘桓,绿浪翻涌。里美山村静卧峰峦之间,一座不那么起眼的三层楼房半倚山坡,门匾上“金义浦兰抗日根据地纪念馆”几个大字彰显着这幢楼的不寻常之处。
这里,便是义乌著名爱国人士吴山民的故居。
楼房朴素,却在地下埋着一段鲜为人知的,惊心动魄的史诗:一条抗战时期由吴山民与八大队亲手凿出的秘密隧道,如叶脉般向四方延展,曾一次次护送革命火种穿越黑夜。八十载风雨剥蚀,洞口已被荒草合围,唯有村中老人指缝间漏出的故事,仍闪着红色亮光。
吴山民先生故居 潮新闻记者 李沐子 摄
展开剩余84%深藏吴山民故居的“生命隧道”
为探寻吴山民故居下藏着的这条秘密隧道,潮新闻记者来到了里美山村,实地走访故居以及那四通八达的“生命隧道”。
坐车经过蜿蜒山路,来到深藏于山林中的小山村——里美山村。在村口边上的山边石头小路拾级而上,白墙黑瓦,木质结构的吴山民先生故居很快映入眼帘。从外面看,这只是村里最普通不过的一间三层平房。
吴山民先生故居(左一) 潮新闻记者 李沐子 摄
但推开木门,空间不大的老屋内,陈列着满墙吴山民事迹和抗战照片,无一不向来访者诉说这位抗日英雄的丰功伟绩和当时的红色故事。出生于1902年的吴山民是义乌当地有名的“抗日县长”,是义乌红色故事的标杆人物之一。
1938年,吴山民出任义乌县长,积极投身抗日救亡,大力推行民主进步措施,在共产党的帮助下,使义乌的抗日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,赢得“红色县长”的赞誉。1942年义乌沦陷后,他积极组织抗日武装力量,抗日决心从未动摇。
踩着陡峭的木质阶梯,里美山村书记吴宪刚领着记者来到故居阁楼,他拍着木头墙体介绍道:“现存的这栋楼坐北朝南,一间三层,另四间两层,是1944年重建的。”原来,吴山民故居作为当时八大队成立和红色政权的重要据点,被日军视为眼中钉、肉中刺,曾在1943、1944年两次进山烧毁它。
在阁楼上方,还能看到房梁部分有明显烧焦的痕迹,吴朗坤说,这是因为房子第二次被日军烧毁重建时,由于木料短缺,烧焦的横梁也被重复用上。
曾被烧焦的房梁 受访者供图
据吴宪刚和93岁里美山村村民吴璀基老人回忆,如今吴山民故居的房子和原本的样子有很大出入,包括和现在房子垂直的一排14间房屋和养家禽的小院,也都已经消失了。
但故居中仍保留了吴山民当年居住的卧室,顺着卧室边木质楼梯下到地下室,可以看见南北两扇木门。吴宪刚说,这两扇木门都连接着逃生隧道,往北可以通往山下村口,往南可以通过隧道跑向地形复杂的山林中去,“山上地形复杂,树林茂密,容易躲藏。”
不过吴璀基说,如今地下室入口是当年的厕所,隧道入口则藏在厕所里。
93岁里美山村村民吴璀基向记者介绍隧道入口 潮新闻记者 李沐子 摄
重访吴山民故居的浙江省新四军研究会金萧分会顾问吴琅坤,指着故居地下室、一楼、二楼,介绍着故居曾经的六个逃生出口,“他们通向四面八方,其中地下逃生隧道内甚至还有瞭望口。”
于是,风平浪静时,故居的地下室就是一个毫不起眼的厕所兼储藏室;一旦危险来临,厕所边隐藏的隧道口便成了革命战士们逃生躲藏、保存有生力量的生命之路。
里美山村五六十年代的老人们都有个共同的儿时回忆,就是那条神秘且四通八达的隧道可以作为大家玩躲猫猫的绝佳之地,偶尔在里面发现弹壳,成为了孩子们的宝贝。
如今能看到的地下隧道内部 受访者供图
这是一条通往光明的隧道
如今,因为地势塌陷的潜在危险,隧道已经被填上,我们难以再走进去体验当年吴山民和先烈们走过的路,只能拨开茂密的杂草窥见毫不起眼的洞口,以及内里留存的部分隧道模样。
杂草掩盖下的地下隧道入口 受访者供图
吴璀基老先生告诉记者,当年这条四通八达的隧道是战士们的秘密,一直到抗战结束,村民们才知道自己的脚下不知何时被挖掘出了这样一条伟大的通道。
问起这条隧道的故事,吴爷爷笑着说起了这么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:据说曾经有一次日军来袭,吴山民就靠着一把手枪,拖住了敌军,为八大队的其他战士们争取时间通过隧道先行撤退,自己则佯装被俘虏。最后他自己也借着上厕所的由头,从厕所旁的隧道口顺利脱身,其勇气和智慧令人叹服。
吴璀基给记者指明隧道入口位置 潮新闻记者 李沐子 摄
然而,令人感到可惜的是,这段故事也只是老人之间的口口相传,并没有被明确记载。当记者询问这条隧道始建于何时,又发生过哪些惊心动魄的故事,吴朗坤和吴宪刚均摇摇头说“不清楚了”。
或许,这条隧道的故事是千千万万革命先烈们故事中,微不足道一页章节,淹没在历史长河中。但吴朗坤却说:“这所故居及其背后的隧道的意义绝不仅仅是吴山民的家,更是根据地人民与敌人较量的一个标志。甚至可以说这是浙江仅存的,由革命队伍建造的一座建筑物了。”这里也被吴朗坤称为“较量的丰碑”。
吴朗坤向记者展示自己留存的故居老照片 潮新闻记者 李沐子 摄
如今的义乌,高楼林立,城市繁荣,“小商品市场”的名号响彻全球。这条记忆中的隧道配资服务,一头链接国际化的义乌商品城,一头连接红色抗战故事,这是一条生命之路,更是中国人民通往光明的胜利之路。道路虽已掩埋,但精神,必将永存。
发布于:浙江省财盛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